在舆论不断唱衰“草根富豪”之际,一个叫严介和的人跳出来,其言行之张狂令人瞠目——
他称:(2005胡润百富榜)本来是排第一的,是我们做了工作才屈居第二。
他称他所拥有的所有财富都是“阳光下的财富”!
他称自己是“书香门第”!
……
严介和是谁?他是怎么速富的?他凭什么这么狂?既然不想“出头”,为何又要“讲出来”?“一年暴富100亿”是怎样一个“阳光法”?突出“书香门第”的背后又有着怎样的心结?一系列的疑问由此引发。为还原“狂富”真相,《商界名家》特派记者实地采访,全面展开深入调查。
无论如何,严介和这回是“成功”地“引爆”了自己——由此在2005年岁尾贴上了严氏标签。而且,由于他的“作为”,2005年度胡润中国大陆百富榜首次“成功”地出示了一张个性名片。
“狂富”是怎样炼成的
现在的地级市淮安市,原来是一个名叫淮阴的县级市,升格为地级市后才改为现名,并将淮阴的名字保留,改为淮安市的一个区。周恩来就是从这片土地上走出来的共和国第一任总理。一进入淮安市,你就能看到“欢迎您来到周总理的故乡——淮安市”的醒目招牌。谁能料到,56年后从这里又走出了我国一位大富豪——太平洋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严介和。
“草根”背景:下海前做过乡村民办教师
2005年11月,《商界名家》记者在苏北沿着严介和走过的足迹进行了一番细致的探访。所到之处,只要提起严介和的名字,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淮安市河湖港汊很多,京杭大运河就纵贯市区,过去是一个典型的以农业和水运业为主的城市。《商界名家》记者从淮安市淮阴楼出发,乘车10多公里来到了严介和的出生地——淮安市楚州区三堡乡严庄村。严庄村就坐落于大运河的下游,离淮阴楼的直线距离也就五六公里,但因为大运河的阻隔,开车无法直接到达,只能从一个一个乡村中七弯八拐地进入。尽管一路上走的都是水泥路,但因为道路狭窄,两辆小车相错都要小心翼翼,10多公里的路程我们却花了20多分钟才到达。一路上,年轻的司机告诉记者,严庄村是周边几个村庄相对富裕的村,倒不是因为出了一个大富豪严介和,而是这个村在大运河、长江、大海里开船的船老板很多。进到村庄一看,果不其然,楼房一幢挨着一幢。严介和的老屋坐落在村尾,紧邻大运河,尽管这是一个四合院,相比村里鳞次栉比的楼房还是显得寒碜了许多。严介和的父亲早年因病去世,母亲也于2004年离开了人世,现在住在严介和老屋的是严介和的一个远房兄弟严金生。严金生说他们老两口住在这里主要是为了帮严介和照看房子。据他介绍,严介和在姊妹5人中排行老幺,上面有一个哥哥和三个姐姐,大哥严介清原来在村里当会计,后来就在太平洋建设集团下属的一个子公司做事,三个姐姐都嫁到了农村。严介和的父亲严士秀是一个老私塾,教了一辈子的书,在村里是一位德高望重的人。因为家庭成分不好,高中毕业的严介和没能被推荐上大学。家里托关系找门路,才帮他联系到了进平桥中学当一名民办教师的职位。因此,严介和总是称自己是书香门第、知识分子家庭。
当年跟着严介和一起搞副业的村民赵九清,现在还有两个儿子在太平洋建设集团打工。他告诉记者,严介和小的时候家里很穷,虽然当上了一名民办教师,但每个月才十几块钱的收入根本就入不敷出。但严介和很聪明,又很能吃苦,他了解到附近烧砖的窑厂需要大量的柴帘子搭盖砖坯挡雨,就利用闲暇时间,一边骑着自行车到周边窑厂联系销售业务,一边组织同村的青年收购芦苇编织柴帘子。赵九清说,一张柴帘子卖出去能够赚一两毛钱,他们跟着严介和干,每个人一个月就能赚几十块钱。不久,严介和就成了同村青年的领头人,像赵九清这样比严介和大好几岁甚至十来岁的青年也乐意跟着严介和干。
平桥中学和严庄村隔河相望,现任副校长葛兆顺就是严介和当年的学生。葛校长说,严介和当年代高中班的语文课,他的课与其他老师最大的不同就是生动。那时候学生们都爱上他的课,尤其爱听他讲历史故事。也正是在这个学校,严介和与他所教的一名女学生恋爱上了,后来就娶其为妻。对于严介和当时下海的原因,外界比较多的一种说法是因为严介和超生,违反了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但是平桥中学现任的陶校长则说,当时学校民办教师的工资都很低,只有公办教师的三分之一,就是因为工资低,当年有很多像严介和这样的民办教师都下海了。
[page_break]
“第一桶金”:凭乡里承包发家,靠城里包工致富
下海后的严介和还是继续他的家庭副业,并逐步扩大经营范围,除了柴帘子外,还编织草帽、斗笠、簸箕等。严介和也成了全村率先富起来的一批人,家里不仅添置了全村第一台彩色电视机,还盖起了全村当时最漂亮的四合院新房。
赵九清说,严介和不仅聪明、能干,还很仗义。平时,严介和就爱习武强身健体,举石锁,耍石碾子,一般几个人根本不是他的对手。严介和自己都说他现在还能挑得起300斤的担子。有一次,村里一个鱼塘被邻村抢了去,是严介和带着几个年轻人帮村里抢了回来。正因为这,严介和当年承包乡里的预制板厂时,附近的地痞流氓都不敢上门强买强卖。
在村里,严介和经营的都是家庭作坊式的手工业,真正接触企业是从1986年承包三堡乡水泥预制板厂开始的。当时,这个厂已经连续亏损了几年,当地政府将其作为承包改制的样板,在全乡公开选拔厂长。作为这个厂的一名临时工,严介和凭着他多年的经商经验和当过教师善于演讲的才能,一举成功竞聘为厂长。
严介和当选为厂长后不久,三堡乡水泥预制板厂便扭亏为盈。随后,他又租赁承包了三堡乡建材厂、三堡乡建筑站,还成立了一个贸易公司,搞起了水泥、钢材、木材等销售,企业经营红红火火。
严介和说,因为受销售半径的影响,水泥制品厂注定做不大,他不得不另辟蹊径。1992年,严介和在租赁经营三堡乡另一家濒临倒闭企业的基础上注册成立了淮安引江建筑工程有限公司,这样就可以将水泥制品厂的产业链进行延伸。
这个时候,严介和将自己的家搬到了淮安市楚州区。由他出资、街道出地,在楚州区最繁华的商业街——西长街上盖起了一座三层高的小楼,一楼归街道,二楼、三楼归严介和。2005年11月30日,《商界名家》记者来到楚州区西长街,很远就能看到横跨街道、由邓小平同志亲笔题写的“周恩来同志故居”的大幅标牌。严介和的小楼就盖在淮安博物馆的隔壁。一楼现在是勺湖社区居委会的办公场所,临街的部分作为商业门面已经租赁出去。严介和的小姨子帮记者开的门,她说,姐姐和姐夫一家搬到南京后,这里就闲置了起来,平时没有人住,只是每年清明节他们回家祭祖时才临时在这里住一住。进到屋里,记者看到这里当时既是严介和的家,还是严介和公司的办公室。临街的部分作为办公室,背街的部分则作为严介和一家居住的场所,办公室和家里的办公设备、设施和家具一应俱全。在严介和当时的办公室里,至今还摆放着他当年获得的各种奖杯和奖状,它们依然记录着严介和当年办企业时的辉煌和荣耀。上到楼顶天台,才发现严介和的这幢房子和周总理的故居背靠背仅一墙之隔。这是一种巧合,还是严介和当年的故意之为,不得而知。
引江建筑公司成立后,严介和就开始四处联系工程业务。当时正值南京绕城公路开工建设,因为既没有关系又没有后台,他就跑去打听有没有别人不肯干的工程。果真有3个造价29.4万元的涵洞没人肯干,不过经层层转包已经是第五包了。他测算了一下,要是接手的话就要亏损5万元。但他还是毫不犹豫地签订了协议。回公司后把情况跟手下一说,手下纷纷献策,说亏5万有亏5万的做法。严介和断然否决了这种做法,他说哪怕亏8万或者10万,也要做到速度最快、质量最好,因为我们没有任何背景,只能用工程质量来打造我们的金字招牌。
为了赶在春节前完工,严介和与他公司的员工没日没夜地干,一直干到1993年大年初一凌晨才完工,然后大家一起开着拖拉机回老家过年。140天的工作量,他们只花了72天。春节后,工程指挥部领导和专家去工地视察,看到已经做好的涵洞非常惊奇。一检测,每一个细节都无可挑剔。后来,指挥长找到严介和,确定引江建筑公司做指令性分包业务。就这样,在南京市绕城公路工程中,严介和总共承接到了2700多万元的工程。南京市绕城公路完工时,严介和就赚到了被他自己称为人生第一桶金的800多万元。
[page_break]
财富提速:BT模式+零价格、零资产收购
因为在南京市绕城公路工程中建立起来的良好的信誉和口碑,严介和很顺利地陆续在宁连一级公路、沪宁高速公路、宁通高速公路、江阴长江大桥、南京长江二桥和南京地铁等工程中承接到了大量的施工业务。1995年,严介和出资4000多万元注册成立了太平洋工程有限公司,公司总部也搬到了南京。第二年,严介和就组建成立了太平洋工程集团有限公司。也就是1995年,严介和先后被授予“首届江苏省十大杰出青年”、“江苏新长征突击手标兵”和“中国十佳优秀民营企业家”等称号。
严介和总是说,一流的企业创造机遇,二流的企业寻找机遇,三流的企业抓住机遇。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国家实行银根紧缩政策,这样一来,地方财政更紧张,但是地方政府领导人又想做出一番政绩来。怎么办?只好借鸡下蛋!此时的严介和已经积累了巨额财富,他要创造机遇让太平洋实现跨越式发展。严介和说,2003年被建设部30号文称为BT(BT是Build—Transfer的缩写,意为“建设—移交”)的模式,他们1997年就开始运用了,那时候不知道叫BT,只知道这么做很受地方政府欢迎。严介和的第一笔采取BT模式运作的订单是在江苏省宿迁市地级市成立不久。宿迁建市之初一穷二白,又极需进行城市建设和改造,严介和就采取先垫资建设、交付使用后再分期付款的方式建设了贯穿宿迁市区的市府大道。之后,这种模式在江苏省内被广泛复制,从苏北到苏南,从苏东到苏西,到处都留下了太平洋的足迹。
2004年是太平洋工程主业极速跨越的一年,这一年太平洋共签订了1100亿元的工程订单,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已经在全国遍地开花。2004年8月,太平洋与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签订了117亿元的订单,2005年5月,自治区主席杨晶亲自带领一批市长到太平洋集团南京总部进行实地考察,考察结束,各市与太平洋又签下了总额为200亿元的订单。现在太平洋手中握有的订单已经达到2700亿元。难怪严介和在吉林省的一次会议上发言说:“太平洋经济说白了就是谈判经济,谈判出的效益占75%,也就是75%的效益出在谈判桌上!”
2002年,太平洋取得了国家公路、市政、水利三个总承包一级资质,成为国内非公有制企业中唯一一家拥有这三项总承包一级资质的企业,公司名称也由“太平洋工程集团有限公司” 正式更名为“太平洋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就是这一年,太平洋开始采取零价格、零资产的方式大肆收购国有企业。严介和第一次出手,就在江苏省内一次性收购了17家、资产达40亿元的国有企业,条件就是承担17.8亿元的企业债务。到目前,太平洋已经累计收购了31家国有企业,资产总额达60多亿元。
做基础设施工程,利润相当丰厚,为什么还要去收购那些濒临倒闭的国有企业?这不是自己跟自己寻找麻烦吗?严介和说,做工程的人在老百姓的心目中就是一个包工头,他们始终认为你是一个皮包公司。通过租赁承包企业起家,做BT项目发家,我还要通过收购一批国有企业成名,因为拯救国有企业才能显示一个企业的智慧和实力。
目前,太平洋旗下已经发展到了60多家成员企业,职工人数近10万人。严介和将整个公司架构分为工程、工业、投资三大集团以及东北、西北、西南、华中、华东五大区域。收购来这么多亏困企业,如何将其盘活,如何进行管理?严介和说,其实很简单,就是四个字:制度、用人。太平洋给予下属子公司负责人99%的权力和足够多的年薪,在具体的企业运作上,让他们放开手脚干。但“2C”人员(即财务和材料管理人员)实行集团和子公司双重管理,另外在子公司中设立执行监事,直属集团管理。严介和说,太平洋收购来的企业,经过集团一段时间的调整和经营,基本上都达到了“三零”的要求,即零腐败、零内耗、零亏损。
在用人上,太平洋实行的是两个“三零”标准,即零学历、零职称、零资历,零血缘、零情缘、零地缘。陈晓明就是在“三零”用人标准下成长起来的众多太平洋经理人之中的佼佼者。高考落榜的陈晓明,1995年进太平洋工作时只是一名普通的汽车驾驶员,但他从开卡车到跟集团领导人开小车,再到负责整个集团的车辆和机械设备的调度,后又任集团总裁办副主任,如今他已经是拥有900多名员工的太平洋玻璃有限公司(原宿迁玻璃厂)副董事长兼总经理。2002年,太平洋收购宿迁玻璃厂后,董事长换了一任又一任,陈晓明却从执行监事的职位一步一步做到了现在的位置。2005年,他还获得了“宿迁市五一劳动奖章”和“宿迁市十大杰出青年”称号。陈晓明说,太平洋收购宿迁玻璃厂首先带来了信誉和品牌。收购之前这个厂欠银行贷款1000多万元,因为连年亏损,银行已经停止继续放贷催债。太平洋进入后,公司信誉等级很快上调,银行纷纷找上门来送贷款,再加上他们从严对公司进行管理,一盘死棋很快就变成了活棋。如今的太平洋玻璃公司已经由过去的亏损大户变成了宿迁市宿豫区的纳税大户。
在太平洋玻璃公司工作了25年、现升任该公司执行监事的王萍说,因为太平洋是做工程的,刚进入玻璃厂时,原玻璃厂的员工都不以为然,觉得太平洋不是在作秀,就是看中了他们厂占有的100多亩地。但是太平洋在原玻璃厂一位副厂长生病住院和后来去世过程中的举动,改变了他们的这一看法。进入玻璃厂后,太平洋不仅启用了原副厂长孙辉任公司总经理,还在2003年3月孙突发脑干出血住院时全力组织抢救。为了挽救孙的生命,十几天时间,太平洋耗资20多万元,严介和亲自联系医院和专家进行会诊。孙不治去世后,太平洋一次性给予孙的家属26万元的抚恤金。玻璃厂是一个亏困企业,过去政府的很多职能部门都是退避三舍,唯恐避之不及。孙的追悼会,因为严介和的亲自参加,宿迁市、宿豫区的领导和各职能部门的负责人都来了。大家从这些事情中,看到了太平洋真心做企业的决心和振兴工厂的希望,人心很快就凝聚了起来。
收购、盘活上市公司ST纵横(600862),严介和将人的能动性用到了极致。已经戴了几年“ST”帽子的ST纵横无法抑阻亏损的惯性,2003年当年又亏损8000多万元,原有的重组和托管方迫于无奈知难而退。如果到2004年6月底前还不能扭亏为盈,ST纵横将被摘牌,彻底从证券市场中消失。就在命悬一线时,严介和领着太平洋接盘,演绎了拯救ST纵横的生死时速。至今,严介和5个月3换总经理的故事还在太平洋内部流传。第一任总经理蔡渊,是一个改革派,烧的是“猛火”。面对老牌国企,面对安逸了多年的习惯性陈旧观念,蔡一上任就立体实施了四大“瘦身”计划(即冗员瘦身、资产瘦身、机构瘦身、债务瘦身),将ST纵横搅得上下滚沸,诸多矛盾随时可能被激化。这时候,稳定派总经理孙建国走上前台,他烧的是“温火”,将员工的关系处理得恰到好处,使ST纵横在平稳中“软着陆”,最终完成了四大瘦身计划。5个月后,第三任发展派总经理凌卫国走马上任,他烧的是“恒火”,全面深化企业内部管理,突出新品开发,拓展细分市场,将公司的生产经营带上了一个全新的发展平台。2004年11月,严介和便郑重宣布:ST纵横A股股票恢复交易。
严介和说,事实证明太平洋是能够管理好企业的。2003年到2005年,太平洋能够在全国各地签订2700亿元的基础设施建设订单,企业实现极速跨越式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们收购来的国有企业,因为改造好、管理好这些国有企业,树立起了太平洋良好的企业形象,为他们与各地政府在谈判桌上增添不少筹码。
[page_break]自我超越:从实业家向企业家转型
严介和张扬其实并非现在才表露出来的,这从他在南京两次搬迁办公地点可见一斑。当年,太平洋公司搬到定淮门大街办公,办公楼明明位于这条大街的中段,严介和却将门牌号定为0号,太平洋当时的公司地址就是:南京市定淮门大街0号。这可以说是中国独一无二的0号门牌号码。2003年,太平洋搬入现址办公,大楼位于永庆巷、华侨路和上海路的十字路口,严介和却将门牌号定为五台山1号。无论是从地图上找寻还是实地考证,《商界名家》记者都没能找到名叫五台山的街道和马路,倒是这幢大楼的背后有一个名叫“五台山”的体育中心。
而今,财富暴露在了阳光之下,严介和却公开表示,他并不是为了钱而奋斗。“我身上没有很浓的商人气,不拿金钱当回事儿。我的钱我没有看成是我自己的,都是社会的。”对于什么是资本家,什么是实业家,什么是企业家,严介和有着他自己的理解。他说:“思维围绕钞票运转的人叫资本家,是钞票的积累;围绕企业转的叫实业家,是能力的积累;围绕社会转的才叫企业家,是形象的积累。真正的企业家,有利于社会又有利于自己的事,他干;仅有利于自己不利于社会的事,他是不干的。收购国有企业,是为了太平洋的总量,同时也是社会责任感的体现,更是我由实业家向企业家转型的开始。”
严介和说他所收购的企业和在贫困地区建设的工程,很多都是国家光彩事业项目。这从他在淮安的家和他现在的办公室里,摆放着的各级部门在各个不同时期授予的“光彩事业奖”奖状和“光彩之星”牌匾,或许可以得到印证。2002年,收购宿迁玻璃厂时,严介和就在职工大会上公开表态:收购这个厂,我并没有指望它能为太平洋赚取一分钱,只要经过我们的投资和管理,让这个厂重新运转起来,大家都能安居乐业,我们就满足了。2003年,重组ST纵横时,严介和也是公开承诺,我们为名而来,是身试资本市场,实业报效社会,“带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走”。
在解释他公司名称的演进时,严介和说,我们注册“引江”时,就注定了我们入海、跨洋的大走向,但现在我们还只是来到长江边上。我们的目标是把队伍带到浩瀚的太平洋上,尽情遨游,甚至把整个太平洋都搅动起来,让全世界都知道,这是中国的民营企业发出的声音。
严介和在各种场合都一再强调,太平洋着力打造的是一个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国企”,就是国人办的企业,他营造的是和谐、和美、和畅的富康的“太平洋”、幸福的“太平洋”,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私有共用、私营共有、权力公众化、资产社会化的现代“国企”。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太平洋正在实施三个一的造富工程,即到2010年左右,塑造出100个亿万富翁、1000个千万富翁、10000个百万富翁。严介和说,这个造富工程现在已经开始实施了,在他们收购国有企业时,几乎都让经营层持股,这里面就会产生一批富翁。以后在大集团、总集团持股的人,包括我们的主业效益比较好,主业任董事长、副董事长、总裁的员工,未来都是富豪的群体。在2005年10月1日集团工作会议上,他已经正式安排了集团公司股份赠予方案。按计划,2005年集团公司拿出40%赠予250位中层以上管理层,2006年再拿出25%赠予25位高层管理层,2007年再有10%赠予5位核心管理层,最后严介和自己只保留25%的股份。他打算2008年就退出太平洋的管理层。
至于退出管理层后去干什么?严介和说,他想去办一家真正意义上的商学院。他认为现行的由没有企业实践经验的人当商学院老师很滑稽。他说他很瞧不起现在的MBA毕业生:“光是太平洋的员工,MBA学历的职员能力最差,然后是博士,特别是一口气读完博士的更差。”
严介和:我不是富豪
在太平洋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南京总部有这样一个出处——外界称之为“进来的不花钱,花钱的进不来”,太平洋冠其名曰“江苏红商务俱乐部”。经集团文化部负责人引荐,《商界名家》记者在这里找到了当时正在接待客人的严介和。有着“狂富”名声的严介和一脸谦和,他将先前定好的事情稍作延缓安排,欣然接受《商界名家》的独家专访。“什么问题都可以提,什么事情都可以谈。”严氏的真诚与坦率大出记者意料之外。
“我们绝不做送钞票的工程”
《商界名家》:太平洋现在手中握有2700亿元的订单,您也说您随时可以调配的资金也就二三十个亿。您是如何以这么少的周转金玩转如此庞大的工程的?
严介和:我首先要说明的是,这2700亿元的工程不是一年实施的,最长的有12年。对于这些工程,我们是采取滚雪球的办法转动的。BT项目的还款期限一般是3—5年。比方某一城市100个亿的工程,分10年实施,那么一年也就10个亿,先期只要有5个亿的资本就可以了,另外还有社会占用的一部分,比如材料商、分包商等。这部分工程干完交付使用了,政府就要支付一部分资金:2.5亿元。拿着这2.5亿进行下一个10亿工程,我只需要再掏2.5 亿后备资金就可以了。进行到第三个10亿工程时,我已经拿到了5亿元的回收资金,就不用再掏后备资金了。这样一来,100个亿的工程,实际上我只要有5个亿的后备资金就足够了。我们的资金就这样在工程中越滚越大。
《商界名家》:过去很多国有企业都是在政府工程中被拖欠工程款给拖垮的,太平洋专门和各地政府打交道,您就不怕政府赖您的账?
严介和:国有企业是跟地方政府的职能部门打交道,而我们是直接跟各地政府的领导人打交道。这些年来,我觉得我们各地政府领导人是最讲诚信的。
《商界名家》:近年来,各地政府官员特别是主管基础设施建设的官员纷纷落马,您常在河边走,怎么就不湿鞋?
严介和:我们进行的是市政、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接触的都是城建、交通等高风险行业和岗位,但是我们没有出现任何问题。2003年,章俊元因腐败问题被免去江苏省交通厅长职务,很多人打电话给我,问我有没有问题。我告诉他们,纪委、检察院没有找过我一分钟,我也不会失去一秒钟的自由。
因为太平洋所做的工程不仅质量优而且成本低,我们扮演的始终是一个既聪明又能干还很听话的角色,勤政又廉政的领导喜欢,勤政而不够廉政的领导也喜欢,因为他除了要钞票,更需要政绩。当然,也有的官员很贪,很可恶,你不给他送钞票不行。如果是这样,我们宁可放弃不做。因此,我们的原则是,绝不做送钞票的工程,因为这样去冒险太不值得。
“我向来视金钱如粪土”
《商界名家》:您对目前公开的125亿个人资产怎么看,准确吗?
严介和:对于125亿资产,不能说多了,不能说少了,也不能说很准确。因为我们不是上市公司,没有合并财务报表。太平洋目前在全国各地都有企业,因为产业特性的关系,我们所从事的是相对垄断的产业,我们在全国各地注册成立的公司,就在当地纳税,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因为江苏的经济总量已经很大了,再将我们在全国各地、特别是欠发达地区的税缴回到江苏,是很不妥当的。
《商界名家》:听说胡润百富榜出笼之前,曾将您排为中国首富,有这回事吗?
严介和:我连富豪都不是,怎么能说是首富呢。我家是书香门第,教育世家,向来视金钱如粪土,我下海也不是为钞票而奋斗。因此,我们得知情况后,公司文化部反复与胡润进行沟通,希望将我排在第5名之后,结果出来之后我被排在了第2名。当然,回过头来看,人家胡润本来是可以不理你这一茬的,人家这样做已经给足面子了。后来,福布斯排行榜又要出来了,我们就主动和他们进行沟通,说能不能不上这个榜,因为福布斯和胡润之间本来就有矛盾,正好我的名字就没有再出现。
《商界名家》:2005胡润百富榜出笼之后,关于太平洋集团的一些负面新闻也随之而来,质疑之声不绝于耳,这些对太平洋集团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了吗?
严介和: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好在太平洋集团不是太脆弱的企业,如果是太脆弱的企业,这一上榜那麻烦可就大了。因为我不是资本的玩家,是老老实实做企业的,所以我们资产负债率比较低,一般不超过30%。我终生只做实业,不做资本的玩家,这事关道德问题,来不得半点马虎。
当然,我们欢迎全国媒体来江苏挖地三尺,对过去的种种质疑都会化为乌有。我们要永远地理解媒体,同样还要永远地理解媒体的不理解我们。我们必须追求卓越的心理素质,永远地理解别人,还要最大可能、最大限度地理解别人的不理解我们。谁叫我们是做大企业的呢?!
《商界名家》:您现在已经坐拥亿万资产,相比创业初期您的生活方式和日常消费有什么变化?
严介和:亿万富豪的生活方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上亿的富豪应该是享受生活的人,有的仍然还要继续创造财富。享受生活的人才是真正的亿万富豪,而创造财富的人那是财富的仆人。对我来说,是一个当之无愧的财富公仆,财富到了我手里可以创造更多的财富。
谈到日常消费,我觉得没有什么变化。创业初期,因为没有太多的钱,在南京市中心按揭购置了一套170平米的房子,我现在仍然住在这里,每个月依然要交按揭款。我只要还在南京,一辈子都住在这里。至于穿着,我很随意,从来都不去追求名牌,因为我觉得我个人就是名牌,还要什么名牌呢?
“财富越多危险也越大”
《商界名家》:据说您完全是为了名声才去收购国有企业的,并没有指望这个能为您赚钱。上市是很多企业融资的一种渠道,我们也听说太平洋旗下有几个公司正准备运作上市,太平洋旗下公司上市的目的是什么?
严介和:是的,太平洋并不缺钱,我们收购亏困的国有企业,是一种社会责任感使然,也是展示太平洋实力的手段。至于上市,因为在中国人的心目中,上市公司是规范、透明的象征,所以我们准备将旗下的江苏红酒业有限公司和太平洋玻璃有限公司运作上市,以此展示太平洋良好的企业形象。
《商界名家》:从2005年开始到2010年左右,太平洋要实施三个一的造富工程,您自己也会逐步减持集团的股份,最后只保留25%。您为什么要这么做?
严介和:我一直崇尚“财富如水”。比方说,一个池塘,满了就行了,多了就不需要了。多余的水该溢就让它溢出去,流淌到那些需要水的地方去。如果为了拥有更多的水而不断地加高堤坝而受累,那么我要问自己了,到底是财富的主人还是仆人?
我的水为了不让它流淌,而把围堰围得越来越高,那么就会有更大的风险。这些风险主要来自三个方面:第一是自然决堤,围堰围得越高,水自身的压力也就越大,那么就会有自然决堤的可能;第二是自然灾害,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自然界的动物也可能让堤崩溃;第三是人为破坏,你囤积了这么多水,而许多人却干渴得没有水喝,就难保不会有人为破坏。因此,我觉得个人财富不要太多,要讲究和谐社会。
《商界名家》:2008年,您要退出太平洋去办一所商学院,重新回到您最初的教育事业中去。太平洋的事业正如日中天,您为什么要选择退出呢?
严介和:这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个是教育情结。我们家是书香门第,我这20多年来的经历是我们家祖祖辈辈都瞧不起的角色——商人,但是我这个商人是一个忠孝两全的商人,以社会为己任的商人。同时,我也很自信,我要去做教育,同样会做得非常好。
另外一个原因,从太平洋的可持续发展来看,需要我作出牺牲。如果一如既往,依然是我严介和说了算,太平洋不就成了一个家长制的企业?那才是太平洋的悲哀。
经过10年总量增长、2年质量锤炼,太平洋到了最佳发展状态,我的退出不会影响太平洋的发展。这样,才能实现我们最初的既定目标:遨游太平洋!
[page_break]“狂富”:怎一个“浮”字了得
先是那个浮躁的胡润富人榜,在这个刚刚解决13亿人温饱的国度里,将一个个富豪戴上高帽子,然后抖落了一地鸡毛;接下来是浮躁的媒体,把镜头、网页、版面等在视听上充斥,赚足眼球留下饭后的谈资;最后是主角或迟到,或早退,或闪回,或撂倒地挣扎在别有用心编织的陷阱中……
浮,就一个字——竟然是最需要理性、最需要稳重和最需要沉淀的企业家一不小心就撞上的鬼;浮,就一个字——在带给受众、看客和当事人根本就没有丝毫好处的同时,却成为本土最为壮观的人文景观之一!
“人们啊,我爱你们,可是要警惕!”耳畔响起的这句名言,却是一位烈士就义前的呼吁,拿来给严介和这档子事儿作解,想必贴切。
优秀的商人永远是低调的
严介和,曾经是低调的。一个区区15亿资产的但在百富榜上也有名的老板,没有理由唱高调,尽管他想。
而当他以1年内增加资产110亿并“让”出“状元”而屈尊“榜眼”之后,在中国这样一个还是缺少财富大神话的国度里,即使他想低调,他能低得下来吗?
当严介和高调唱出商人无所谓“原罪”的咏叹时,人们质疑:他是在给自己开脱,还是在给商人作为集合概念进行申辩?这位语文教员出身的商人其实是忘记了经济学上的一个最简单的理论——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因为交换的社会性而使得商业和商业的本体即商人本身,永远都要受到社会道德和伦理的最直接的和最严格的审视。
于是,严介和发家之谜、增长之谜、财富之谜等等遂成为社会上最敏感神经之一的媒体的集体无意识关注。而来自严介和的底气,先是“纪委没查过”;再是“经得起”;最后是让所有人放马过来,严介和的钱来得“很阳光”。
商人严介和,与商人的优秀还有多大的距离?
2000年,当秘书通知沃尔玛总裁罗伯特说沃尔玛已经被评为世界首富的时候,这位真正优秀企业的优秀商人朝秘书点了点头,然后又低下头来干他的活儿去了。
是沃尔玛的创始人莎姆·沃尔顿,不仅为这家企业创立了无可比拟的赢利模式,而且奠定优秀商人的真正情怀——永远坐飞机的末等仓,即使成为亿万富翁后也仍然去街角的小理发店理发,开小货车上路,甚至不去照一张为媒体采访的照片。
有人说,严介和是一位百亿富翁至今还住着按揭房的本土商人,应该是低调的作为。而这和世界上那些了不起的优秀的商人实属天壤。
第一,商人不是政治家。尽管他们也有气魄,有雄心,有信念,但是,他们没有政治家的地位和属性。各吹各的调,各打各的鼓,井水和河水挨不上。否则就是不务正业,不谙世事。
第二,商人就是商人。李嘉诚是怎样对待政治的?比尔·盖茨是怎样做司法公关的?史玉柱是怎样被一纸小报披露了资金黑洞而使巨人集团顷刻坍塌的?而我们一个刚刚可能要优秀起来的严氏却语惊四座,还口出狂言。这是两重境界,绝不是一回事。套用托尔斯泰的名言,叫做优秀的商人有着相似的优秀,不优秀的商人各有各的不优秀。
第三,优秀就是优秀。前一段落马的伊利总裁郑俊怀平生里的最大动静,一个是将伊利打造成著名品牌,另一个就是因为侵吞国有财产而被捕入狱。问题的关键似乎和高、低调无关,但是,一个在一个早上成为财富榜眼的商人,突然间一反常态、异乎寻常和变本加厉地“放炮”——怎么都阻挡不了人们的另一种猜测:是范进中举了吗?
在市场上喊声最响的,他的商品可能是最差的。这句非常经典的话套用在严介和身上也许并不恰当。但是,一位优秀的商人,一位优秀的中国商人,最起码要懂得的是——商人,在中国传统文化向现代文明的进化中,如何塑造自己的美好形象?而中国商人,在与国际商人并轨的过程中,如何更冷静更客观和更真实地面对自己、面对公众和面对商业(企业)健康发展的本身?这不是一个严介和要斟酌的问题,而是一个带有集合意义的非要由所有优秀起来的人们严肃对待的。
那个曾被《商界名家》聚焦过的(见2005年6月号《商界名家》,文题《问题黄光裕》)、靠做连锁家电卖场而排在严氏前一位的黄光裕,就是一位连中学也没有念的“没文化”的商人,但却在调门上处理得更加得体。相比之下,是严介和“高知”和文人气质在作怪?越是高知,就越要有知性美。而真正的文人的“狂妄”,却是和儒雅与庄严同步的。一位还没有被公认为优秀的商人,在堂堂清华大学跳起脚来骂街,不仅是不理性,而且是没风度,还显得很浮躁。
成功的企业家成功在赢利模式上
对于严介和,最容易让人产生联想的、令人心生疑窦和使人如坠雾里的,是他的赢利模式,几乎没有人能看懂。
于是,对黄光裕、陈天桥、宗庆厚等富豪来说,其发家、发迹和发财的“秘密图纸”和“路线图”总能真相大白,让人看得懂,摸得着。
而在严介和这里,很难像上述几个人那样用一句话来概括出自己企业的赢利模式,而且很可能是越说越糊涂,应了的是一句话:别解释,越解释越说不清楚。
但严介和不甘心。就像过去有钱人家有了喜事要大办酒席一样,严富豪敞开大门不辞辛劳地接待任何来访,非要“说清楚”不可,以为只要这样,才可以晓喻天下,从此不再有什么麻烦。他不仅有向来就具备的语文教员的三寸不烂之舌,还有拍胸脯说话的没做亏心事不怕鬼叫门的底气。
严介和色厉的后面,同样是内荏——他的赢利模式可能经不起推敲,也许是还显得有些灰色,最起码是不成熟!在这里,问题简单到了这样的程度——发誓“一生都不做资本玩家”的严介和,他发家、发迹和发财的赢利模式,怎么看上去都像“空手道”。
在知识经济条件下,在网络时代里,靠资本运营空手套白狼的神话,如今每天都在发生,人们已经是见怪不怪了。但是,或者说是靠发明,靠技术,靠投资,靠炒作,我们这个社会其实已经昌明到了具有巨大的兼容性的时候,发财可以——只要他说得清楚。
而人们之所以对严介和如此“苛刻”,当然是有人们心底里的一本账,或者说是人人心头一杆秤。
先来看严介和从事的产业——基 础建设。它是地方政府财政范畴里的一项事业性投入产出行当,一是由于“行规”不健全,二是由于法制不完善,三是由于黑洞太多,导致的问题是这里的猫腻儿太多。
随着国家和地方基础建设的提速,在这个领域里倒掉的雷峰塔已经不少,但如果就此说那里面没有阳光,这是不科学和没有根据的以偏概全,但如果说那里面的人和事都很干净,也不是唯物论。
再来看严介和生产的产品。基础建设产品,无非是道路、公共设施和市政工程等,这种投资大见效慢周期长的项目,连靠地方财政垫底的、有时要靠国家支持的、甚至有的地方要向世界银行贷款的各级政府都难免要捉襟见肘,而严介和凭一己之力就能玩转,他,是个人才!
但是,先是严介和的产业链并不是铁板一块,再是严介和的产品线并不是无懈可击,于是,不用别人怎么去说,也不要急着怎么去反驳,严介和拍拍脑袋想一想,他特别要面对的和真正要做的,就是为自己据说是做成百年企业的太平洋集团打造更具核心竞争力的公司赢利模式。
这是因为,能否拥有经得起推敲的、拿得出手的和立得起来的新型赢利模式,是发达国家优秀企业的独门武功,却是本土企业的最大软肋。安利,来自于两个创始人的天才创造,“空手”地获得了世界性资源;星巴克,来自创始人的眼前一亮,靠“移植”就在全球做到了2万家;微软靠科技创新,IBM靠产品创新,李嘉诚也是搞“基建”出身但靠企业升级与时俱进……
严介和靠什么?靠与政府的关系获得并持续获得项目与工程?靠收购如他自己所说根本不赚钱的国有企业?靠他作为文化人对中国传统文化在本企业的发扬光大,还是靠他的聪明、机灵和乖巧?
说得再明白些,严介和通过BT与政府“互相利用”,用一部分钱垫底,然后去滚雪球,既圆了政府的建设梦,又给他严介和带来源源不断的“可持续利润”。
于是,先是金融机构的人能看出这步棋有多险,所以,太平洋的贷款当然就如严介和所说“很少”;再是地方政府特别是大城市的政府不和严介和合作,因为那些大城市的项目不可能与严介和搭垄;最后是几乎所有人的心底里都会冒出一个问号:一个最容易滋生腐败的温床(政企合作)上,倒掉的跨国公司和外国政府政要们尚且比比皆是,严介和第一能撑多久?第二能干多大?第三还能多神?
金融危机、资金链断裂、工程质量管理、人才战略、企业发展方向、赢利模式创新,严介和真正要面对和思考的,也许并不是人们的怀疑与指责,尽管他在说明与解释中的表现很不尽如人意。
本土老板怎样画一条完美的抛物线
本土老板,适逢中国改革开放盛世,天上掉下来的富豪不是多了,而是太少。
老板在本土,突然冒出来仓促间倒下去的,不是太少了,而是太多。
而问题发生在哪里呢?
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本土老板能否画出一条完美的抛物线,让自己“质本洁来还洁去”。
2000多年前,孔子以“仁”为核心竞争力,为全人类制定了一条“可持续发展战略”。不温不火,不急不躁,不好大喜功,不文过饰非,在务实中务虚,在制衡中平和。而今的国家发展,三步走,就是三步走,就不能三步并做两步走——而“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的英明、开明和昌明之处在于那个“全面”——“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的“高度人权”主张。
严介和,来自传统的知识分子家庭,然后是在家庭熏陶下养成了文人特质,后来的下海经商,后来的脱颖而出,据说都是他善于运用传统文化的作用而走向成功的——和政府“套磁”靠的是儒家学说;收购国企,靠的是道家精髓;玩转企业集团,靠的是以“仁”(人)为本——严介和还要在自己的公司里打造出一批与自己身价接近的富豪。
土文化,土办法,土得掉渣,但管用,且好使。但有多管用?能好使多久呢?
当严介和也加入到被称为“国退民进”的声浪中的时候,当他一手替政府在排忧解难中收购了破产的国企,另一手“换”来政府“贴”给他的具有空前利润的项目的时候,我们看到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农民的狡黠而非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而当严介和在10年拼搏中打造出一个看上去“挺吓人”的企业集团的时候,反而硬是要把自己装扮成不计名利、不讲回报和不在乎金钱的“活雷锋”,人们仿佛并没有从中体会出什么高尚来。
关于“本土企业为什么长不大?”“本土品牌为什么难进500强?”的争论一直都被一种形而上学桎梏着——好大喜功的后果,是大而无当的失落;妄自尊大的思维,导致大张旗鼓、大轰大鸣和大起大落的企业行为。它的恶果,可能刚刚显露出来。
像严介和这样的本土老板,满嘴里的新名词和满世界的新作为,好像与那些世界级企业家到了称兄道弟的“现代化”地步了。但一到实际,传统农民的那种“现得利儿”、“见利就走”等急功近利的心态,“萝卜快了不洗泥”等好大喜功的作为,农业生产的粗放经营的特点所导致的种种浮躁、浮夸的商人作风,就统统暴露在灿烂的阳光下——在越来越开放、越来越透明、越来越强调质量的市场经济格局里。
这,就是中国企业家的“起义基因”:仅凭一个据说“看好”的技巧,就运筹帷幄,啸聚山林,在眼花缭乱中先乱了自己的阵营,最后寄希望于临门一脚——却不是围绕着产业健康和社会稳定的真正主体转,咬定青山不放松,在市场竞争中念真经,拼功夫,而是见异思迁,闻“风”而动,草木皆兵。他们总是习惯于“登高而呼”就“一呼百应”和一蹴而就;稍不如愿,就是“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缺乏商人独有的韧劲和张力。
“中国缺少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家。”说这话的是一个外国老板,时间是1985年。当我们在21世纪里实现企业的更稳定发展时,当我们同时面对来自资金短缺、技术落后、产业和产品结构不合理、国际性知名产品“贫牌”等诸多困扰时,特别是我们在企业体制改革已经到了生死时速的境况下,回过头来体会这句耐人寻味的话,是不是找到了这所有问题的症结了呢?
但愿“狂富”不“速死”,希望有更多的本土企业家出线,渴望世界级企业家降临本土。但是,这里面最关键的,一是修行,二是修养,三是修炼。